2024年3月,为响应国家三部委关于央企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部署,根据中林集团的安排,由重庆林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廉率重庆林投国储林青年突击队员黄杰、刘杨、赵一帆及中林集团本部抽调的骨干人员一起急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参与三峡集团组建项目公司,打响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一期工程攻坚战。
一年多来,这支由党员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共参与完成治理面积23万亩。何立峰副总理在现场考察时给予高度肯定,指出三北项目短期内实现良好开局,体现了央企参与治沙的先进性,为其他央企做了示范;国家部委领导评价项目建设成效远超蒙东地区平均水平;一期项目作为国家唯一生态类项目列入国家“两重”典型经验推广清单。
罗廉是林业战线一名管理经验和专业优势突出的一员“虎将”,此番受命征战三北,他出任三峡三北公司总经理。他发挥三峡集团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优势,结合林草行业的特点,主导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优化施工组织方案,为项目高效推进筑牢制度基础;强化质量安全管控标准,推动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确保工程建设零事故、高品质;牵头对可研报告、初设文件进行多轮技术论证与优化,严把核心技术关,从源头提升项目科学性。
作为深耕林业领域的专家,罗廉勤于带队踏勘项目现场,系统分析当地气候、土壤、植被情况,精准诊断草原退化根源;在施工现场亲自研判乔灌草生长态势,针对技术难点提供实操指导,确保项目建设成效。罗廉以“躬身入局、亲力亲为”的作风,在风沙严寒中带头攻坚,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本色。

面对三峡集团与中林集团的跨体系团队,罗廉以实干家的担当、拓荒者的勇气,创新管理激发合力,强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技术互补、责任共担”协作机制,实现双方技术和经验深度融合。他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容错创新的工作环境,鼓励跨专业交流学习,在这一良好的工作氛围下,建设团队获三峡集团“红旗班组”表彰;作为长期外派干部,他既是要求严格的总指挥,也是成员信赖的大家长,深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倾听员工心声,主动排忧解难,确保了外派团队稳定和团结。
罗廉带领重庆林投国储林青年突击队及项目团队在建设管理、质量安全、产业规划、可研编审、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林草专业优势和技术实力,展现了扎根生态的决心,践行了“林业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
2024年3月7日,青年突击队队员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收到了奔赴内蒙古开展三北项目的通知,3月9日到达项目驻地,从接到通知到项目驻地用时3天,所有人没有一丝的犹豫与退缩。
项目前期,对可研总投、项目造价、材料成本、治理措施及组价测算等成为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然而,在项目成员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这一关键板块陷入无人接手的真空状态。在这关键时刻,黄杰主动承揽起项目造价、工程组价等重要任务。

面对陌生的领域和紧迫的时间窗口,黄杰迎难而上,他借鉴国储林成本管理经验,驻扎在施工现场,与一线施工人员反复沟通求证;白天奔波于工地,夜晚则埋首于海量信息,在各类招拍挂网站和开放市场中搜寻、比对、核实每一个可能影响成本的数据。在缺乏成熟定价体系和市场信息冗杂的条件下,他凭借对施工措施费用的详尽调研,编制完成了《先导项目造价报告》《一期项目造价报告》以及《一期项目成本价格清单》等造价资料。这些成果,填补了项目公司在这一核心领域的空白,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扎下了至关重要的根基。

赵一帆前期负责项目设计对接工作。到现场后,他聚焦项目“5.15”顺利开工目标,冒着冬季零下20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寒风实地踏勘,最后在3月28日确定了项目治理范围,从进场到确定治理范围用时35天。在划选项目用地的同时,同步准备社会稳定性评价备案、项目地块落实框架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等各类要件,团队以对项目开工目标的强烈使命感与高度责任心,高效推动各项要件落地,最终比开工路线图计划提前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工作。
这一串数字是团队所有人团结协作的结果,是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去的担当,为荣誉而战的决心。这为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并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键节点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国储林”转向“治沙”,从南方到北方,重庆林投国储林青年突击队创新运用重庆国储林项目建设积淀的实践经验、专业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推动项目建设。为克服技术难题,刘杨利用各类资源,主动拓宽各类渠道,开展行业调研、向企业高校学习、找院士专家研讨、向地方“土专家”请教、自发试验探索。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已经基本了解了草原沙地的演变过程,掌握了云杉乔木种植关键技术、锦鸡儿灌木的种植技巧、黄柳成活的关键环节、草种出苗的核心因素。刘杨和技术团队专门设计了两类典型地貌13种治理措施的治理试验区,探索适合浑善达克沙地的治沙措施,对浑善达克典型地貌开展不同措施与“乔灌草”组合搭配的治理,为后续治沙工作总结经验。

突击队员们为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打造建设过程精细化管理,他们与建设管理团队一起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为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原材进场质量管控要求,编制了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引入第三方草种检测单位;为做到精准设计,开展了36.3万亩的卫片航飞工作,精细化识别现场沙化土地,并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科学配置乔灌草。
通过一系列学习、调研、借鉴等措施,项目建设管理成效逐步得到系统提升。
项目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与重庆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春季风沙肆虐,夏季紫外线强烈,秋季冷雨如针,冬季冰封刺骨,但依然无法阻挡突击队各类外业调查工作。现场施工作业面偏远,道路交通条件差,有的同事硬生生被颠出了腰间盘突出。项目现场生活条件更是艰苦,没有舒适的澡堂,没有像样的卫生间,因工作错过了饭点就只能吃泡面,项目初期住在牧民家里几个人挤在一张大火炕上抵抗严寒。面对这些困难与不适,团队里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艰苦奋斗的底色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荒漠化治理工作本质就是通过修复生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从而改善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治理的地块大多数都属于牧民的个人草牧场,治理过程也会短暂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牧民对荒漠化治理工作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要求。

在一线工作过程中,突击队队员积极联系牧民,广泛开展宣传工作,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牧民的合理诉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科学选配既适地又受牧民喜爱的治沙植物,探索与牧民共赢的治沙方式,最大化满足牧民诉求,与当地牧民联手高效推动项目建设。

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这些虽然不是突击队工作生活的全部,却是项目现场最真实的模样。突击队员们始终满怀对践行“两山论”的一腔热忱,把个人的“小我”融进国家事业的“大我”,把储备林建设经验写进了生态修复工程,把中林集团的责任和使命播种到了“三北”大地上——因为他们脚下的土地,既是奋斗的战场,更是梦想生长的地方。